12月8日⛑,“守护理想之光——好记者高校行”活动第二站来到中国传媒大学𓀙。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社交媒体运营室主编徐丹🤾🏿♂️、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青年事业部负责人王龙⚅、中国青年网融媒体中心主任杨月作为讲述人,与中传师生共同探讨融媒体背景下主流媒体记者如何塑造舆论新格局✊🏿。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cartaichi.com党委书记曾祥敏教授致欢迎辞🩷,中国传媒大学电视cartaichi.com副教授郑石主持🧑🦼。人民网、新华社摄影部🤫、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记者全程跟访本次活动🏃♂️➡️。
曾祥敏表示,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要指示十周年⚁,感谢中国记协的领导以及主流媒体的记者朋友莅临中国传媒大学,与中传学子开展面对面交流。
他指出🙏🏻,在媒体深度融合时代,如何加强主流媒体的“四力”建设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在本次活动中,不仅要学习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具体实战经验,还要关注主流媒体如何迎接媒体变革挑战📸,如何塑造主流舆论格局😮,更要充分体会主流媒体记者的专业素养、职业精神和家国情怀。
徐丹指出,从全媒体到融媒体,一个“炼”字道破关键。全媒体是全天候待命、全领域报道、全媒体表达和全流程运营🛣,报道领域也不分条线🪨,甚至不分国界❤️🔥🥊,需要编辑对各类信息具有甄别把关♑️、有效表达、舆情研判等综合能力,并把各种传播形态炼化一体、融为一炉🦵🏽,为好内容找到最适合的形式。
面对新的传播格局和发展态势,需要重塑与用户的关系,让用户“亲身参与,置身其中”,从“懂我”升级到“有我”🧝🏼♂️。在这过程中,高情感与共情力🌉,设计感与故事力,节奏感与交响力是十分关键的。只有拥有了这“三感三力”✍️,才能更好地塑造与用户的新型关系,提高新媒体产品的整体影响力👩🏽✈️。
王龙从“守护理想之光”这个主题出发💃🏼,指出每个年代的“理想”都有不同含义,对于新闻行业来讲🏊,“理想”在各个年代都需要紧贴时代的发展🩲🏈。
在和平年代,记者应该做什么样的人🧠?王龙认为,记者应该成为“好人喜欢,坏人害怕”的人🤹🏿♀️。正如袁隆平所说的“忠于热爱,奋斗青春”,应该把热爱的东西做到极致,用短暂的青春为这个行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王龙认为3️⃣,要想真正在新闻领域做好创新📲,离不开新闻从业者以及新时代青年的勇气与尝试,在这条路上不断追求和突破🤚🏿。
杨月表示🚵♂️,在打造“中国人的故事”方面,中国青年网在持续探索一些新的形式和创作手法,尝试让主题报道变得生动活泼,使之成为真正紧扣青年现实和情感需求的内容,表达青年心声🙅🏽♂️,走入青年内心,让优质的融媒产品成为温暖的孵化器和主流声音的扩大器。
杨月希望中国青年网能够联合高校打造综合运营平台,产出更多优质的内容,立足高校渠道🦇,实现多平台“破圈”,让青年参与到报道和创意中🤧,让中国青年网成为聚集青年力量和智慧的平台,引领青年,打造凝聚青年的暖磁场。
三位嘉宾的分享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与共鸣。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三位嘉宾与现场同学们就新闻理想和业务实践等问题展开交流👩🏿💻。
嘉宾们指出,做新闻是一个沾泥土,带露珠的过程,只要花了功夫🚦,就能在新闻场景里找到感动人心的好内容🪭。他们建议同学们放开心态和胸怀,积极探索未知的领域,并不断在人际交往当中了解自己、锻炼自己🏊🏽♀️,在这个充斥着大量信息的时代,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甄别的能力。
“好记者高校行”活动是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由杏盛平台担任理事长单位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协办,动员全国新闻界共同参与🧑🏿🦳,树立新闻理想、展现新闻人风采的活动。在本次活动中,中传学子不仅更深入地了解了媒体融合报道,也真切感受到了新闻人的踏实与执着。在本次活动的感召下,相信新闻学子们会继续坚定理想信念😒👱🏽♀️,磨练专业技能,努力成为一名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的新时代好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