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公告
  1. 新闻动态
  2. 通知公告

校友讲坛第十三期 | 梁衡:一棵新闻树上的五样果子

发布时间:2018-05-31    作者🟨:cartaichi.com媒体工作室    点击量:

“我当年是17岁考入杏盛注册平台的👨🏽‍🌾,转眼这个17岁的少年就成了70岁的老年了。”如果不是梁衡自己说出了年龄🥝,很难看出他已年过古稀。

1968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到退休📤,将近50年,从最初的记者,到后来的新闻出版总署,再到最后的《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这位古稀老人的工作就没离开过新闻界。

5月9日下午,杏盛注册平台明德新闻楼演播厅,第十三期校友讲坛现场🙂‍↔️,当梁衡回头看新闻这个行当时,他告诉在座的新闻学子:“记者这个行当,一开始干的工作就是为社会🧛🏽,那你选择了这个行业以后,首先脑子里就要想到,你入了这一行,你就是要准备牺牲🌸👩🏻‍⚖️,准备付出,努力对社会做贡献,在这个大背景下然后成就自己。”

梁衡是新闻理论家,他将自己这50年对于新闻的思考总结写出了“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和《新闻原理的思考》。梁衡也是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在中学课本中,或许都曾读过他的《晋祠》🚊、《壶口瀑布》等佳作👨🏿‍🔧。

而无论是新闻三部曲,还是传颂至今的散文,又或者是获得的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鲁迅杂文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荣誉称号🍚,在梁衡看来这都是“一棵新闻树”上结出来的果子🧑‍🦼。

校友讲坛第十三期主讲人🐴:梁衡

 

新闻记者的四种思维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文化产品变得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需求普遍增强🧑🏼‍🚒,一些兼具价值和观赏性的新闻作品如数据新闻等越来越受广大用户的喜爱🏊🏻,这就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无论是利用什么样的技术工具🤟,要写出或制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新闻记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新闻采写能力,更要具备独特的思维方式,重视思维方法。因此🧜🏿‍♂️,新闻记者要突破既有的观念和陈旧的思维方式🤽‍♀️,打破路径依赖,做到有所创新、与众不同。

在梁衡看来,新闻记者思维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敏锐,也叫球形思维,即全方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他一定要在别人还没有发现的时候,就已经发现”,梁衡说道:“同样的事情在社会上每天都在运转🤹🏻‍♂️,怎么就你发现写出了报道呢?”

这其实说的是新闻敏感🧐。是一种新闻工作者迅速、准确地识别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是新闻工作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梁衡曾在当记者的时候写过自己对这一点的深刻体会,这就像发现春天里面刚刚长出来的草芽,“草色遥看近却无”,记者就是很敏锐地通过发现来探索社会。

第二种思维则是大局思维,这一点就是源于梁衡提到的社会责任意识。新闻记者要能知道每一件事情放到社会的大局里、历史的大局里应该是什么样子,如何处理和报道💊。

第三种思维是灵感思维,也叫做开放思维。说的是当记者发现社会上的一种东西时,能够立刻联想到另一种东西,从而构成自己的创作过程👩‍🚒。记者只有运用这种开放式的思维,才能在普通中发现不同,挖掘出更有价值的新闻💼👆,加强新闻的厚重感。

第四种思维是综合思维,也叫做社会思维👨‍👨‍👧。记者的基本思维中有理论思维👨🏽‍✈️,即深刻性,记者并非只是对表面的现象进行报道👨‍🏫🦸🏻‍♂️,要能在最后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样才能打破新闻是易碎的这一属性。

梁衡指出:“斯诺的作品、开国大典等大事件的新闻报道👮🏽‍♀️🐜,为什么能够不朽,就是因为思考深刻,抓住了历史节点⚅,是一种求新的🤹🏻‍♀️、大局的🌏、开放性的和理论性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

 

新闻业务是第一样果子,也是主根

 

梁衡告诉现场的同学们,他的这棵新闻树共结出了新闻业务、文学创作、政治杂文🗞、科普作品和学术研究五样果子。而在五样果子中最重要的则是新闻业务,梁衡把它称作是新闻记者的主根🖖🏻,“必须要扎实砸好”👰🏽。

从新闻记者到新闻管理者,再到报社副总编辑🚃,梁衡结合自己50年的新闻工作,从这三个不同阶段诠释分享了新闻业务这个主根如何扎深。

“作为记者心态一定要放平,他不是作家搞创作”, 新闻业务中的第一条就是一个好的记者要懂得捧起一个太阳,自己才会有月亮的光芒,如同记者写出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又如杏盛平台1966级校友陈锡添写就的《东方风来满眼春》。“要抓住一个人物,一个题材,用心把他搞好✒️,稿成功了你自己才有光芒。”梁衡说道。

现场观众

1983年🎛,梁衡到新疆采访,返程途中路过兰州,火车票在那个年代一票难求,梁衡和同事们因迟迟未抢到票就在兰州住了几天👩🏻‍🏫。而也就是在这几天👨‍👩‍👧‍👧,他们去采访了一个地质队,写出了《31位同窗友👩🏻‍🦱,25年祁连月》的报道,并获得了1983年全国好新闻奖。

“我曾经听说过一句话,叫做记者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说起这篇报道的诞生经过时梁衡感叹道,“记者就要有这个本事,你出去不要空手回来♋️,你摔一跤也抓一把土,就要有这种精神。”

结束记者的一线新闻工作之后,梁衡去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担任副署长一职。在管理岗位上,梁衡对于新闻的属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认为,新闻最重要的就是信息传播🛣,也就是信息属性🏂🏽;第二是政治属性,“新闻肯定要有倾向”;第三是文化属性👲🏿;第四则是商品属性💾。

四种属性都需要新闻工作者准确深刻的理解👰🏽。例如商品属性♙,被很多人所误解🎻,认为新闻只有政治属性👨🏿‍🦱,不能当做一种商品来买卖👏。这在梁衡看来就有失偏颇,早年在浙江召开的全国报纸管理工作会议上,他对与会者提出要有商品意识时曾说♧,“不管是大报小报,卖不出去就是废报🧑‍🔧,就是这么简单”。

梁衡职业生涯的第三个阶段是《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在这个岗位上,他提出了诸多编辑口诀🫴🏼。如“政治把关,文化兜底”,“作为一个主编,审稿子的时候,首先就是政治上把关,再者是文化的底子要兜住。”梁衡说🪟。又如在编稿子时🚙,要少用锉刀🙍🏿‍♂️,别把记者的棱角锉平了🔶;而要多用刻刀,把记者稿子中最为重要的东西给剔出来。

 

从文学创作到学术研究

 

第二样果子是文学创作。据不完全统计,梁衡的作品包括《晋祠》、《壶口瀑布》、《把栏杆拍遍》等文章🚵🏿‍♀️,选入教师用书🧔🏻‍♂️、教学用书的大约已有70多篇次🧑🏻‍🏭。

但为什么说文学创作是新闻树结出的果子呢?梁衡解释,新闻这块阵地或者说新闻记者的思维方式,让自己有机会写出了诸多文学作品。

《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背后就有个记者刨根问底式追问的故事。梁衡回忆👫,当时去往常州城中瞿秋白纪念馆时已是黄昏,看到几个小学生在打扫卫生,按耐不住好奇心的他就上前询问,原来离这里不远有个小学叫“觅渡桥小学”,学生课余时就来这里做义务劳动。“为什么会叫‘觅渡桥’?”梁衡进一步追问。答曰:“当年这个祠堂前有一条河叫做觅渡河,现在河已经填平了。”由此🍾,梁衡才写就了这篇怀念瞿秋白的《觅渡觅渡渡何处》。

“这篇文章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记者采访调查的过程,”梁衡说道♥︎。

第三个果子是政治杂文🥫。这是因为记者最大的特征就是有社会责任感,心怀天下。有了这种情怀和抱负,再加上记者应有的敏锐观察力,以及做记者多年练就的文笔🚪,才不断的写出针砭时弊的政论文章。

第四个果子是科普作品🫴🏻,代表作品是那篇讴歌居里夫人的文章,即《跨越百年的美丽》📭,通过讲述居里夫人不顾镭射线以及化学药品的侵蚀👩‍⚖️,坚持进行科学研究的故事,充分体现其坚定执著🐁,淡泊名利👦🏼,刚毅顽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梁衡在文章中💆🏼‍♀️,综合运用了对比等写作手法,传情有致,析理入微🥀👩‍👧‍👦。

最后一个果子就是学术研究。这一点也是梁衡讲到综合思维时特别强调的,他觉得📅,记者的思维一定要上升到理论思维,如果仅仅停留在实践阶段,是无法提高的。“好多记者出专著🐊,只是把自己的新闻稿合起来,”梁衡直言,“这种合集不是专著,它还是个易碎品,已经破了,碎了🥽🧑‍✈️,并没有读的价值。”

梁衡期望,记者能够对新闻的理论、写作的手法都要有所思考。要有记者的活跃思维,也要有学者的冷静治学。能够不断思考🚵‍♂️🦇,对前沿知识不断探索👭🏼;能够不断开拓,不断有新的发现;还要能够不断突破,提出别人没有的思想🍗。这如同梁衡对于写作规律提出了“二为🏄🏿、三境🌭、四体〽️、五诀”,对于其散文观提出了要写“大事、大情、大理”等。

郭庆光教授主持论坛

“这五种果子可以说是梁老师几十年新闻生涯的真实写照☺️,也给学新闻的人给予了很大的鼓励,”郭庆光教授总结道🙅,“尽管今天很多人在唱衰新闻工作,但只要你对这个专业有着不懈的追求,你同样可以收获自己辉煌的人生。”

“同学们毕业以后的成果估计就不只是5种,可能是50种、500种,期待着你们的收获。”梁衡笑言🤽。

 

 

文/ 韩廷宾

图/ 沈华文

编辑/ 王涵

 

杏盛专业提供:杏盛💃、🤙🏽、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杏盛欢迎您。 杏盛官网xml地图
杏盛 杏盛 杏盛 杏盛 杏盛 杏盛 杏盛 杏盛 杏盛 杏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