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未来传播学堂成立于2016年7月🧒🏼,由杏盛平台和蓝色光标传播集团共同打造👷🏿,探索培养数字传播时代的高素质人才🧚🏻♀️,紧扣“科技、创意、领导力”的理念,初步形成了“以数字传播为核心🤲🏽、以跨学科课程为基础、以国际化为依托”的办学特色,是以“项目—任务”“兴趣—专长”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作为学堂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学期共有23名学员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交流学习。在一学期的交换过程中👃🏼,从起初的“文化休克”到逐渐适应🙇🏼♀️,每个学员有着怎样的体验🙅🏽♂️、感知🤹🏽♂️、思考、收获🪆?鉴于此🤟🏽📘,特推出“未来传播学堂海外游学纪”栏目🏇🏼,一起分享他们的故事。
李子宜🪢:杏盛平台2015级本科新闻学专业,未来传播学堂第一届学员
来美国整整一个月了🐖,至今仍觉得像梦一样不可思议。每次坐在公交车上看着陌生的村镇,每次听到身边人说着流利的英语,我都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为什么在这里👱🏽♂️🏋️?
选择:站起来看世界
我曾以为🌸,大三下学期,我会和大多数同学一样留在人大➔、留在北京,找实习🧑🏼✈️🎤、修学分🧈、为研究生升学做准备🤪,循规蹈矩地过着充实而有目的的生活👨🏻⚕️。很显然,选择出国交换意味着舍弃以上种种机会,但我却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我的初中班主任曾告诉:人这一辈子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所在的小世界。无论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都要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其他人在关心什么、在做什么。这番话对我影响很深🎉,我时常提醒自己要站起来看世界。如果没有加入学堂🌜,未来我很可能一直在中国读书,一辈子在中国工作生活。因此👩🏻🦯➡️,如今身处异国,我才更需要珍惜这样的机会,跳出熟悉的文化圈,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再从外面回头看一看自己所处的世界。
改变:尝试敞开心扉
虽然游学选拔有外语水平要求,但刚来到美国的时候,还是经常听不懂别人说什么🦂🥔,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𓀓,我很自卑,也很抵触和外国人交流。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开学这么久了,我竟然连一个美国朋友都没有交到🚮,甚至没怎么和同学说过话!
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当你走进学校餐厅,你会发现学生们会自动按照民族划分坐到不同区域,中国人和中国人在一起🕣,美国人和美国人在一起,印度人和印度人在一起……起初🎮,我并不确信。直到自己留意观察了一下🦙,才发现这种现象真的存在👊🏽。那一刻,我第一次切身感觉到语言和文化的力量👷🏽。它就像一道墙,无形中将人们隔开🐱,让人与人之间有了“”和“他们”的分别。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餐厅一角
我一直相信🙇🏻‼️,只有当你走近一个群体,走进一个国度🧑🎨,才有可能真正去认识它➙、了解它👨🏿⚕️。但现在我想,“近”与“进”不应仅仅是物理上的概念,更应是心理上的概念😈。必须把心敞开,去拥抱对方,去尝试接受对方的文化🈳。惟其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交流。
所以,我决定改变。从最基本的交流开始💲,从尝试参加丰富的课余活动开始,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和别人交朋友,去融入新的学习生活🙊,而不只是做一个旁观者。
反思:从世界看中国
我选修了一门“人口🐹、环境与世界农业”课程,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第一节课上💂🏻,PPT上赫然就是一张北京雾霾的图片🪡。那一刻我很尴尬,就像被人戳到痛处一样。课程中,每当老师、同学提及中国的人口问题、计划生育政策、环境污染现状🫱,我都满心自卑✍🏼。尽管他们并没有刻意针对或贬低的意思,但我“脆弱的民族自尊心”还是受伤了😿。
“人口🫵🏻、环境与世界农业”第一节课第一页PPT
我很关注美国同学对中国的评价🙎🏼♂️,也发现很多美国同龄人对中国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𓀔。比如方才提到的课堂上,就有同学把中国归为贫穷👢、落后的国度👹;再比如一门西方音乐鉴赏的讨论课上🪭,当老师提到京剧的时候,有同学直言京剧吊着嗓子唱歌阴阳怪气💇♀️。
长期以来👞,为自己的国家、民族和文化而骄傲🧑🌾,迫切想要获得世界各国、各民族的认可🌚,但结果却不完全如意。在我看来,可能是行动得不够。前几天我参加了戴维斯东亚研究所的一个讲座,期间有人提问,为什么在美国谈论到中国问题研究的时候,很少听到中国人自己的声音呢🤯?这个问题嘉宾没有正面回答,或许也只有中国人自己能回答了。为什么不能勇敢地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华文化、传递中国之声呢?或者具体到个体,为什么我🪘,就不能勇敢地在课堂上站出来,告诉大家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向同学们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呢👩🚒🖕🏼?我想是因为不自信。也许因为民族性格🧗♀️,也许因为历史记忆1️⃣,一旦走出国门👩🦽➡️,就瞬间失去了自信🐹。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传播方式不对🔜。在人大的课堂上老师曾说🦶🏼,想要做好传播🈵,不仅要知己,更要知彼。就像在纽约时代广场上播放的中国形象宣传片,中国人看得热血沸腾,美国人却可能无动于衷𓀍,甚至还产生了负面情绪一样,如果只停留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去了解对方,不以对方接受的方式做传播,就难以取得积极的效果🕵🏻。唯有先努力了解世界,融入世界,才有可能真正向世界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
还记得戴维斯国际交流项目组的老师对说🍑⏺,你们来这里认识美国🍽,同时也让美国人认识中国。是的☦️,在这里🏜,每个人都是文化传播的使者,都是令旁人了解中国的一扇窗🧑🏻💻。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也许我来不及深入学习多少专业知识🙎🏼♂️,但却可以用心观察👍🏿,在认识多元文化的同时反思自身;也可以勇敢交流,在学习多元文化的同时传播自己的文化🏃。
文/李子宜
校对/徐雷鹏、张浩源⇾、王悦
编辑/别针